文案:谢烟客 制香:青桐 摄影:无崖子 技术支持:南宫流云
约行,远离“秋老虎”。
净手、落座,被烈日照过的脚略有被灼伤之感;慌张四顾,人人端坐,静待良师。是的,我们都是为合一根香,吃一口茶而来。
听香,吃茶,听着是一件何其风轻云淡的事,但这看来确实是简单闻香,吃茶的过程,亦是结果。我是借由《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当大多数女性夏季为防汗祛味使用爽身香粉时,杨贵妃夏日则总是穿着轻纱的衣裳,闻一支香,一旦出汗,汗水都竟是“红腻而多香”,帕子也会被染成桃红色。——这种“退红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的场景,生发成引出老师的“和香美学”,此次香席恰好地演绎着她的香空间美学概念之核心。
从接触香以来,作为香客的我便对香空间美学表现出兴趣,香道之妙义不仅仅在香本身,香道讲究的是“清、静、和、寂”。香室的环境布置和茶室一样,都是起源于古代的禅院,禅院和其它宗派的佛教寺庙不同,禅堂不是供奉大尊佛像和香客进出的地方,而是打坐用的(以席地而坐为最佳),禅堂内几乎空旷,一般只供有达摩祖师或释迦牟尼佛的画像,画前设香、花、茶而已。在香室中目光所及,耳中所听,谐调一致,达到使人沉静内敛。
“大家可否有闻到些什么?”谦和地致意、款款落座后老师温和地问道。有人唐突着心生抱歉,则也有人愉悦地回答到“红土沉香的味道”,前者想着怕是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好意。“在大家到来前,我事先焚了两支香,感谢大家今日如此用心。”于是,老师由“香味”在“听”的维度中牵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称谓,香道中的闻香,不叫闻香、嗅香、品香,而是“听香”的概念。“听香”一词源于中国,最早出现于何处待考,不过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
“和香如作画:画载于纸,香载于气;画以墨言志,香以味抒情。好的和香就在这个“和”字上,它不是简单的叠加味道,而是把所有的香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不能轻易辨出到底有哪些成分”,老师如此分享道。
这也继续让香美学空间延展至“香事活动”,若美学空间是相对静,则香事活动自然相对动,一静一动相协,香的人文美学概念才得以完整。
老师分享完她的人文香道美学后,自然是要为我们行一味香。安坐于自己事先布置好的清凉香席处,琴声起,她在那一席见方的空间,默然、安宁、行云流水。幸得一味香,香味至真。立秋后,香罢,温热的地气并未裹挟听到这味香的清凉。于一原土吃茶,是善;于一席间行香,是美;吃行之间,不着香相,是真。
这相关的一切都能带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而香席的中心依然是香,器皿的选择,熟练的制作方式,舒适的气味,香席的外在之美,加上合香的愉悦舒适的感受,由身入心,籍外向生发向美向善。“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向美的气息是那些让我们的内心产生美好联想的芬芳。黍稷等食物在烹饪时所产生的客观气味不是最美的,能让我们联想到高尚品德的气味才是最美的馨香。老师香席间的分享,让香客们又深一层的感知了香之美,香之悦,其每一次分享都有不同的收获,用心去聆听去感知,去学习,感恩老师,感恩和香堂,感恩原土。
~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