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从寺庙、宫廷乃至民间,参禅拜佛,品茗静坐,都有焚香的习俗。“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代文人在书斋读书时更有焚香的优雅情致。
中国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就有“置酒常邀佳客屐”。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读书要讲究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点支香,在氤氲的香气中,可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氛围。
“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虑”。
—-北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梅花放时,在大石上置古铜器,
焚香煮茶,捧读旧典,
仿佛同百岁老人,闲谈人间以外的事情。”
—-明代莫云卿
“香”可谓是书斋读书的“静中之友”,此其一;其二,焚香一炷可焚去污秽 ,免除恶臭,令人心中愉悦,有裨益于理解及记忆;再则,香能醒脑安神,刺激精神,便于诵阅。古时没有钟表计时,而看书、抄书时焚香又有计时功能。据传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说得最为全面:“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久藏不朽、常用无碍。”难怪自唐代自鉴真和尚东渡将香料传入日本后,即逐步形成与茶道、花道并列的“香道”。
焚香离不开香木“香料”及香具。香木按质可分为“六国五味”,“六国”是指伽罗、罗国、真那贺、真南蛮、寸门多罗、左曾罗等六个产地,“五味”分辛、甘、酸、苦、咸。至于香具更是造型多样丰富,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手炉、香斗、香筒(即香笼)、卧炉熏球(即香球)、香插、香盘、香盒等,香炉的材质也是琳琅满目,如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画珐琅、竹木以及玉石等等,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已成为了文人书斋中的爱物及“文玩”。
《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之句,可见古人对香的阐释,已经涉及到精神层面了。当然,当今读书的方式、爱好和习惯因人而异,书斋中也并非不燃香就不能读书,也大可不必像古人那样读书之前先要焚香沐手,正襟危坐。但在物欲纵流、人心浮躁、争利于市、争名于朝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读读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确实是有必要的,而且需大力提倡的。
香料:
玄参、甘松、枫香、白芷、荔枝壳、辛夷、茅香、零陵香、栈香、石脂、蜘蛛香、白芨面各等分。
辅料:
生蜜。
方法:
调香:
将诸香加生蜜捣碎成剂,或是捻成饼用之。
柴门团队
探索沉香极致嗅觉体验
/ 文案:无 尘 / / 摄影:无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