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秋不久,草叶上的露水晶莹剔透,
惹人怜爱,“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这时候的秋天,名为“白露”,透着年轻人诗意的缠绵。
秋意渐浓,寒气加重,进入“寒露”,露水触手冰凉。
此时的秋天,在落拓的诗人看来,一如人到中年: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再往后半个月,就是如今天般的“霜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大地如老人的两鬓,一片斑白——秋天的露水,竟形象地概括了人的一生。
就连曹操也都发出这样的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然而“霜降”,则又是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
漫步于山野当中,抬起头来,层层叠叠的山林,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色彩。
经过风霜后的林木,是那样的庄重、深沉和含蓄,
甚至每一片树叶,都变得成熟而优雅。
“霜叶红于二月花”,那种红,直往心里去,像火一样。
就连林间小道上,也都铺满了落叶,
使得你每一声脚步,都像是在与大地窃窃私语。
这一刻,你会觉得与自然亲近地,是融于一体的,
如出土的树,历经风雨,饱受风霜。
这样的秋色,让人的心中,
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无奈与悲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降时节,小虫小兽们,
也敏感的匆匆忙忙往自己的小巢里搬运食物。
它们不愿意凌霜傲雪,逞强地跟严寒做争斗。
只想把洞口堵起来,懒懒地睡一觉。
一睁眼,春天就到了。可是,不是所有生物都愿如此。
霜降之日,就是他们大动干戈之时。
在霜降这一天,只要你愿意再往林间深处走,
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幅诡异而残酷的场景。
“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周书》上说,
在林间里,一块空地上,豺狼把它捉来的野兽,
正一只一只整齐地摆成一个正方形,然后对着天空仰天长啸。
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去打扰它。
因为它在祭祀,在祷告山神为了生存,
请容忍它对更为弱小的兽类的进行捕杀。
同样地,在霜降这一天,
人们也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祭奠旗纛之神。
纛是用鸟羽或者牛尾装饰的大旗。《太白阴经》上说:
“大将中营建纛。天子六军,故用六纛。”
旗纛是军魂,是主帅的象征。
霜降之日一早,一声炮响之后,
一队一队的士兵,盔甲锃亮,旗帜鲜明,
穿街而过,直奔演武场。先祭旗纛之神。
整猪整养,祭品十分的丰盛。祭祀时,
主祭人要宣读祝文,祈祷旗神指引军士,
勇猛前进,旗开得胜。
祝词宣读完毕,行军礼,然后阅兵。
阅兵除了能看到变幻莫测的阵势外,
还能看到惊险刺激的马术表演。
骑手们往来驰骋,在马背上做出各种令人咋舌的花样。
有“双燕绰水”、“枯松倒挂”;
有“魁星踢斗”、“夜叉探海”;
有“圮桥进履”、“踏梯望月”
……
古人大多选择在秋天讨伐敌寇,
阅兵往往就是战前的操练,之后,就直奔战场。
但仗不能多打,打多了,就是穷兵黩武,会国破家亡。
可是不打仗,霜降也要阅兵。
《周易》上说:“履霜,坚冰至。”
霜既已降,很快就要结冰。要居安思危。
阅兵,既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吓阻”手段,
也是提醒自己,不可懈怠。
于是,民间又有了这样的风俗
——霜降前一天的晚上,人们会在枕头旁边,
放几粒剥好的栗子,等到第二天凌晨一声炮响,
立即取而食之。据说此时吃了栗子,会变得更加有力。
人们用这样一个横戈待旦、又蓄势待发的风俗,
凝重地打发了秋天最后一个节气。
【气候】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在公历的10月23日或24日,
这是一个反映物候变化的节令。
这天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
影长为古尺九尺一寸六分,相当于今天的2.05米,
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戌的方位,也就是西北方,
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九月,也叫戌月。
霜降表示天气更冷,露水凝结成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
叫做“早霜”或“初霜”,
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
“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降时节各地的温度也不一样,
一般在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
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
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
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
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
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
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
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
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
关于这个时节“露结为霜”的说法,
从科学地角度来分析是不准确的。
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
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
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
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以下,
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
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
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霜冻发生。
但是,因为见霜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
要是继续冷却,便很容易导致霜冻的发生。
其实在这个时节,
虽然霜降会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它还可以给原本毫无生机的秋天
带来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随着秋天的到来农作物也停止了生长,
但是一些树木在经过秋霜的抚慰之后,
开始漫山遍野地变成红黄色,
在太阳光的照射中,
象一片燃烧的红霞,位具有肃杀气息的
秋天描上了重重的一笔;
除了深秋的红叶美景外,
荷塘中的荷叶经过霜打以后,
叶片下垂但茎秆却仍然挺立,形成另外一种美景;
这样的美景被无数的画家和摄影家所描绘、记录,
给人们留下了众多的深秋美景图画,
是我们在感叹萧条之余,
可以欣赏到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
霜降分三候。初候“豺乃祭兽”,
豺是一种野兽,
猎获其它野兽时会先排列出来再吃,
看起来就好像是在祭拜天地;
二候“草木黄落”,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绿色植物纷纷枯黄掉落;
三候“蛰虫咸俯”,
指各种要过冬的小虫开始静止不动,
准备封严洞口过冬了。
霜降也是向冬天过渡的一个节气,
因为此时气温已经比较低,
很接近冬天的天气了。
【民俗作物】
霜降前后,各地农活和前面相比,
虽有所减少,但也不少。
东北地区抓紧最后的时间收获棉花,
继续深翻耙压土地,
同时利用闲余时间开展副业生产,
抓紧时间采集中药材、野果和树种等。
华北地区,要抓紧时间刨收花生和山药,
抓紧时间秋耕。
西北地区,给冬小麦灌溉。
西南地区,深耕、秋收进入紧张阶段。
华中开始中小麦、抢收晚麦,播种油菜,
收摘棉花,管理菜园,采集树种。
华南地区开始收割中稻、晚玉米、
甘薯、花生等农作物。
霜降谚语,预测天气的,
“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早。”
预测年景的,“一夜孤霜,
来年有荒。多夜霜足,来年丰收”收获方面的,
棉花,“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
轻霜棉无妨,酷霜棉株僵。”
水果,“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
草料,“收割山草,好喂牲口。”
薯类,“霜降前,薯刨完。”
蔬菜,“时间到霜降,白菜畦里快搂上。”
复收粮食,“复收捡起地里粮,积少成多堆满仓。”
种植小麦,“晚茬小麦,突击播种。
时间到霜降,种麦就慌张。”
耕地,“留地不种麦,快着耕起来。”
牧业,“霜降配羊清明羔,天气暖和有青草。”
渔业,“霜降来临温度降,罗非鱼种要捕光,
温泉温室来越冬,明年鱼种有保障。”
【霜降起居】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按中医理论,
此时节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
由于脾胃功能过于旺盛,
易导致胃病的发生,
并且还时常有一些并发症的出现。
所以要特别注意起居中的保养,保持情绪稳定,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
【食俗】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
认为秋补比“补冬”更要紧,
在这天进补的话,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间这期间吃煲羊肉、煲羊肉、四物老鸭汤等。
四物指的是党参、当归、熟地和黄芪四种中药。
也有专家会推荐小母鸡、牛肉、鸽子肉和兔肉。
霜降后,气候转凉,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
人们在这段时间食用新收获的栗子。
而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等功效。
泉州民间有吃柿子的习俗,泉州老人的说法是:
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
厦门人也很注重这个节气,
说是在霜降这天的某个时辰吃了柿子,
以后脸色就会变得跟柿子一样的红润。
别的说法是:霜降这天要吃柿子,
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民间的习俗有一定的道理。按经络等理论,
柿子归心、肺和大肠经,可能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所以“不会流鼻涕”。另外,从中医药养生学看,
柿子味甘,而味甘的东西滋养脾胃,包括嘴唇;
而且脾胃的改善能够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改善,
使“脸色就会变得跟红柿子一样的红润”。
有农谚云:
“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
“霜打的蔬菜分外甜。”
……深秋降温,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有机酸的合成得到抑制,加上其他的生化反应,
使蔬菜以及秋果涩去甜来,味道变得清甜可口。
另外,下霜时会释放些热量,对庄稼有利,
因此人们在这个时节可以享用
味道更鲜美甘甜的蔬菜水果。
【习俗活动】
霜降节在民间有一些讲究,以祛凶迎祥,
求得生活顺利、庄稼丰收。例如山东烟台等地,
有霜降节西郊迎霜的做法;而广东高明一带,
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
霜降节期间的这些仪式,
表现了人们朴素的吉祥观念。
【免责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创者所有。经检索无法确定原创者,故未标明作者。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
无商业用途。如涉版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