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红颜一声笑,
一曲琴音一思量。
一缕清香一心绕,
一盏清茶一悠然。
闻香品茗,
自古就是文人雅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明代万历年间的名士徐唯在《茗谭》中讲到:
“焚香雅有逸韵,
若无茗茶浮碗,终少一番胜缘。
是故茶香量相为用,缺一不可。”
香与茶,在品香过程中,
应以品香为主,品茶为辅,
不能过分渲染茶。
所以在选茶上应以绿茶为主,
绿茶的清香最宜辅助品香,
而发酵过重的红茶、黑茶、乌龙茶味道过重,
有喧宾夺主之嫌,故尽量不用.
香和茶有着神奇的互补作用,
品茶无香,似有所欠缺,
而品何种茶配何种香,
更是大有讲究。
茶与香一样,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茶因品种、发酵程度、地域等不同,
其作用人体部位也不尽相同,
因此,
同样的茶,不同体质的人饮用,
有人觉得舒适有人觉得难以消受,
如肠胃虚寒的人多饮绿茶感觉不适,
如熏以檀香等阳性暖胃的香材,
不但是增加了嗅觉的美感,
更对养生大有裨益。
自古以来,
人们对带有芳香的植物认识非常深刻,
认为芳香植物不仅气味芳香
而且具有养生健体的功效。
人们对芳香植物的利用方式包括制作香茶
和与沉香、玫瑰、桂花、茉莉、兰花等
芳香植物一起炮制薰香等。
香茶,
许多人称之为‘非茶之茶’。
据文献记载,香茶的兴盛始于宋代。
《香谱》、《香录》等香料文献中
多有关于香茶制作的记载。
据文献记载,
用桂花冲泡的香茶可使满屋馨香,菊花次之。
“二花相为先后可备四时之用”。
此时所用的香料基本是
桂花、菊花、梅花、茉莉、龙脑、麝香
等不多的芳香料。
宋代以后随着檀香、缩砂、龙脑香等
异域香料的大量传入使得
可制为香茶的芳香原料丰富起来。
《便民图纂》、《遵生八笺》、《竹屿山房杂部》
等明代饮食起居类文献中关于香茶的记载比较丰富。
其中,
《便民图纂》里记载了
“百花香茶”、“脑麝香茶”、“法煎香茶”、
“缩砂汤(茶)”、“天香汤(茶)”、“熟梅汤(茶)”
等香茶(汤)制作方法。
香茶,是茶叶与香料放在一起薰制而成;
香汤只用芳香花草制成,其中不含茶叶。
在这里香茶包括了香汤的概念。
薰制香茶的方式,
主要是用适量的香料与茶叶放在密封的容器中,
一般窨三天以上。
窨的时间越长,香味越浓。
适合窨制茶叶的香料主要有
具备浓厚香味的龙脑、麝香等。
在缩砂汤、熟梅汤、中,
缩砂、熟梅、只是主要香料,
还有香附子、檀香、生姜等香料作为辅料。
用特定的方法配制作出的香汤(茶)
外观、感、质量与功能都堪称一绝。
《遵生八笺》提到:
用桂花制作香汤(茶)的方法,
有两则比前人直接利用
香花香草冲泡制为香茶的程序复杂,
但该茶耐贮存值得后人借鉴。
一则:
将“烘干的桂花末与干姜末、甘草末拌均匀,
加入少量的盐,
最后将它们密封在磁罐中。”
需要时在
“汤水中加入适量的香末”即成“桂花汤(茶)”。
干姜具有活血的功能,
所以“桂花汤”对人体具有活血理气的作用。
二则:
“清晨将盛开带露银桂打下,
捣烂为花泥,
然后在每一斤被榨干的桂花泥中加一两甘草与盐梅十个,
将桂花泥、甘草与盐梅一起捣为香饼,
最后用磁罐封住”。
需要用的时候在“沸汤中加入适量的桂花香饼”即成“天香汤”。
甘草具有润肺作用,
加入了甘草的“天香汤”具有理气润肺的功效。
现代利用青梅浆保存桂花技术就是借鉴古人制作“天香汤(茶)”的方法。
今日介绍—出自
《香乘》
卷二十
调香:
将诸香研磨成细末,将甘草半斤剉成小段,用水一碗半煎熬成一碗的水,加麝香米9克调匀,随意做成饼。
/ 摄影:无崖子 /
/ 文案:无 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