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 木樨 隔火熏香
香文化一脉传承已久,
据传由佛教供香开始,
经唐文化熏陶成为贵族之用与薰物,
传至东瀛后,
由室町至江户时期,
“闻香”、“和香”之道确立,
且随着中国线香之技传入世界,
香文化也普及至大众生活中。
千余年来香之道源远流长,
虽是俗世烟火,却又超凡脱俗。
宋代文人们在生活中讲究‘四雅’。
‘四雅’分别为
‘闻香、品茶、赏花、作画。’
‘闻香’着重嗅觉之美,
‘品茶’则着重味觉之美,
‘插花’乃触觉之美,
而‘作画‘则是着重视觉之美,
这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也正是这样的结合,
才会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佳话流传至今。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收到朋友赠送的“木犀香”一份,
并为此作诗一首以表答谢。
万杵黄金屑,九烝碧梧骨。
诗老坐雪窗,天香来月窟。
山童不解事,着火太酷烈。
要输不尽香,急唤薄银叶。
—《双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
诗中描述了定水璘老的木犀香制作过程非常精致,
以万杵、九蒸等词汇形容其制作步骤繁杂。
定水璘老在制“木犀香”时
以桂花(万杵黄金屑)
与梧桐木或梧桐树皮(九烝碧梧骨)一起,
使用蒸制的方式制作。
其制作之精妙,
令人叹为观止。
如此精心制作的木樨香,
焚香时也自然格外讲究,
杨万里的小书童对焚香之事了解甚少,
将香饼直接放置炭火之上。
过于酷烈的炭火对香气损害相当大,
杨万里赶忙吩咐书童拿来银叶做‘隔火熏香’。
桂花,
作为金秋时节的节令花,
古人在饮酒赏月时总少不了桂花的陪伴,
花瓶中要插桂花,
香炉中还要焚熏桂花香。
童用堀师禹诗云:
“胆瓶清气撩诗兴,古鼎余葩晕酒香。”
玉露生凉,丹桂香飘。
中秋节前后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
坐在桂花树下,
呼吸着氤氲醉人的香气,
观赏光辉皎洁的明月,
是古人的雅事、乐事。
宋人非常喜爱桂花的清雅自然的香气,
他们收集桂花制作成香,
供日常熏香之用。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一品香,
出自《香乘》卷十九—《木犀香二》。
采集未开的木犀,
用生蜜拌匀(蜜不可多),
然后再放入磁器中封存,
挖坑掩埋,日久越醇。
取出搁于乳钵中研磨,
拍成饼子,
用油单纸包裹,
慢慢旋取焚烧。
采花时不得用手,剪取最佳。
/ 摄影:无崖子 /
/ 文案:无 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