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重庆拜访了大猫老师,有一个观点,深以为然:所谓收藏所谓艺术是必须可以拿来享用的使用的,并可以无缝的和生活对接,让历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不是原话,按我的理解表述了出来。
因为沉香,我不停的在买古香炉,买很容易啊,刷卡输密码就可以了,但是怎么买是大学问,直到现在,我依然不敢说我会买香炉,我只跟我信任的人买,实际上,我买的是对人的信任。
我没有能力去买很贵的炉子,我觉得混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香席或者茶席上,可以很干净,也可以很凌乱,可以有件过百万的香炉,也可以有几件几千元的香炉,我们欣赏的是古人的审美,智慧,和工艺,并不是欣赏“钱”
花满楼先生来写字间小坐,我们用橄榄碳煮了一壶老白茶,然后用宋龙泉焚了几支“红土”,主题其实不是和茶,香和茶在很多时候,是氛围的调节和缓冲,所以我很反对有人动不动就“茶道”“香道”,绝大多数人仍然活在五蕴皆实的阶段,为了满足五蕴或欲望疲于奔命,谈何“道”?最多只是“艺”和“术”。当然,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做人能够“我知道我不知道”,已经很难了。
今天和花满楼先生谈的是徕卡的“调性”,先生性情中人,爱生活,爱航海,摄影从佳能1D玩到徕卡S2都不过瘾,直至上了M系列,让我深刻的理解到“爱不释手”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随时,随地,吃饭喝茶开会,片刻不离一米之外。
徕卡,真正让人中毒的,是他的精神,所谓“手艺人”或者是“匠人”,尤其是M系列的镜头,据说玻璃要陈化30年以后才可以用,这个在徕卡的资料里有记载,我认为可能性很大,至少,相同的机器和场景,用徕卡的镜头拍出来象电影,用NC拍出来象电视剧,至于机身,据说是铜块铣出来,而不是冲压或铸造,不考虑成本,也不考虑用户体验,很难向市场妥协,只为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极致完美。
最终,我的感悟是,我们当年做的那一批不计成本去追求极致的红土,就只能真的非卖了。等到无数年后,才能体现出其应该有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绝不是“价格”。